发布时间:2019-07-25 00:00 信息来源:
各村(居)民委员会、镇直机关各单位:
《若水镇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抢险应急预案》已经镇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若水镇人民政府
2019年3月6日
若水镇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抢险应急预案
我镇属地质灾害多发区,为提高我镇应对严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抗灾救灾应急工作及时、有序地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编制本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启动
(一)预案启动的条件
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险情时启动预案。
(二)预案启动方式
由镇防灾办负责人组织防灾办成员听取灾情(险情)报告,会商是否启动预案。确需启动时,由指挥组长批准启动预案。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成立镇突发性地质灾害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国土建设、安监、水利、农业、财政、通讯、综治等单位人员为成员。下设救灾办公室和8个工作组。办公室设镇国土资源所,工作组包括调查监测组、抢险救灾组、通讯供电保障组、物资保障组、灾民安置组、应急资金保障组、治安保障组、安全报道组等由相应站所组成。
(二)职责
1.救灾办公室职责。
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收集、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险情、灾情等信息,及时提出防灾和救灾建议,供决策参考;负责与各成员单位的联络工作。
2.工作组职责
(1)调查监测组
由镇国土资源所牵头负责,进行发现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动态监测,及时提供灾情、险情及变化情况。负责人为杨华芝。
(2)抢险救灾组
由国土、安监、水利、农业等部门组成,按应急处理方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负责人为杨京霖。
(3)通讯供电保障组
由电管站、通讯等部门组成,负责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电力设施,保障灾区通信、电力供应畅通。负责人为梁和平。
(4)物资保障组
由粮站、供销部门组成,负责调运粮食、食品和救灾物资,保障灾区生活必须品的供应。负责人为梁和平。
(5)灾民安置组
由镇民政办组成,负责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负责人为刘弦。
(6)应急物资保障组
由镇财政所组成,负责应急资金的拨款准备和应急救济款物的发放。负责人为周早生。
(7)治安保障组
由派出所组成,负责灾区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保障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负责人为伍波。
(8)宣传报道组
由广播站组成,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发布灾情、险情等有关信息。负责人为宋世军。
三、防灾措施和要求
镇成立应急抢险小分队,黄联明为组长,全体机关干部职工为成员。各村、各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挂帅,也要组建强有力的应急抢险小分队和备足抢险物资,制定并执行好汛期地质灾害的监测、巡逻、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对我镇的两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敏感期要坚持一周巡查一次,在暴雨期要每天巡查2次以上,并由专人监测,对新修建的村、组公路在暴雨期严禁通车,需设立警示牌的路段如若望公路,设立禁止通行警示牌。
镇政府办公室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各相关村(单位)和责任人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并做好值班记录,发生险情灾情时,要及时组织应急小分队进行抢险,疏散群众到安全地段,并在1小时内将灾情上报镇政府办公室(抗灾办)。
四、救灾应急的反应和行动
(一)救灾办收到灾情或险情报告后,应迅速核查消息是否准确。核查属实后,立即报告组长。同时指派调查监测组和抢险应急小分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和指导应急处理,查明灾情和规模,紧急疏散位于危险地带及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两个重点区域险情处置安排:
1.一旦农贸市场背山坡发生险情,用广播通知该区域居民和人员立即撤离。并以政协联工委主任、副镇长杨京霖同志为主,若水镇居委会等单位组成的应急工作队逐户上门督促撤离,保证人员全部安全撤离。线路是:滑坡点—农贸市场—洪靖公路—居委会办公楼进行暂时安置。
2.一旦团结村林家溪2组滑坡点发生较大险情,立即启动村紧急预案。由刘光富带领村应急小分队赶赴现场进行疏导抢险,紧急撤离住户人群至安全地带,路线是:滑坡点—团结村村部。镇政府由政协联工委主任杨京霖同志带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奔赴险情点,靠前处理险情。安置撤离人员的衣、食、住、行,并将具体情况速报镇抗灾办。
(二)召开救灾成员单位会议,通报灾情或险情,会商启动预案事宜。若启动预案,由组长率领各成员单位人员赶赴灾区,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三)现场制定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立即将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报县和民政部门,请求上级领导察看灾情,给予援助。
(五)实施紧急抢险,安置救助办法。
1.做好伤者抢救和死者善后处理工作。
2.抢修通讯、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
3.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灾后暴发疫情。
4.妥善安置好灾民。实行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集中建房与分散恢复相结合。
5.做好群众宣传和治安保卫工作,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6.认真组织查灾救灾工作,制定灾区救济方案,分步实施。
7.及时将上级下拨的、县级财政救济的、社会捐的资金和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